热带鱼品种介绍
中文名:蝴蝶鱼
英文名:Butterflyfish、Anglefish
别名:热带鱼
分布地:太平洋、东非至日本等海域
物种数量:全世界约有18属190种
体长:14~30cm
热带鱼发展起源
蝴蝶鱼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温带到热带的海域,但绝大多数生活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尤其是珊瑚礁海域。
太平洋地区:
其中有4属19种蝴蝶鱼分布于西太平洋;3属6种分布于东太平洋;1属2种分布于中东太平洋;1属1种分布于中西太平洋;2属2种分布于西北太平洋;2属2种分布于西南太平洋;3属3种分布于东南太平洋;4属13种分布于其他太平洋地区。
印度洋地区:
2属4种分布于东印度洋;4属21种分布于西印度洋;3属7种分布于其他印度洋地区。
大西洋地区:
3属6种分布于西大西洋;2属2种分布于东大西洋;1属1种分布于中西大西洋;2属2种分布于中东大西洋;2属2种分布于东南大西洋;1属1种分布于西南大西洋。
其他地区:
5属28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4属6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
热带鱼形态特征及鉴别
蝴蝶鱼体呈菱形或近于椭圆形,且十分侧扁。口小,端位,略可伸缩;颌齿细长,在上下颌形成刷毛状之狭长齿带。前鳃盖骨平滑,但幼鱼可能具有锯齿或被有突棘。体被中或小型之弱栉鳞或圆鳞。侧线完整,呈弧形,但不明显。幼鱼的头部,因长有骨质板,而被称之“蝶鱼仔鱼”。背鳍连续,硬棘部和软条部间有浅缺刻;腹鳍胸位,具腋鳞;尾鳍一般截形或圆形。背鳍硬棘:6~16枚;背鳍软条:15~30枚;臀鳍硬棘:3~5枚(一般3枚);臀鳍软条:14~23枚。尾鳍有15枚分支鳍条。
蝴蝶鱼体色会随成长而有所变化,而其中之共同点为:小鱼在背鳍或身体后方通常长有一伪装用的眼斑,随着成长而消失,其目的是用来蒙骗掠食者,使其误把尾部当做头部攻击,而争取逃走的机会;其次为大部份蝴蝶鱼具一条黑色纵带贯通眼睛,这也是欺敌的一种视觉效果。
热带鱼养护知识
饲育蝴蝶鱼的水族箱应尽可能地宽敞,最低水容量也应达210公升,愈大愈好,水族箱背面应布有垂直的礁岩背景板和岩石,而前面应留有广大的空间。蝴蝶鱼会在开放的空间中游动,不过当它们感觉受到威胁时,会喜欢能够立刻撤退或躲避到后面的背景中。
饲育蝴蝶鱼的水质很重要,应努力使水保持洁净,并维护pH值及水温的稳定,即使是轻微的变动也应尽量避免。pH值宜为8.3,水温约在25°C左右,比重在1.022,水里应测不出氨及亚硝酸的存在,而硝酸盐的含量是非常低的,所以一个良好的过滤系统很重要,蛋白质分离器也是需要的。为了弥补蒸发所流失的水,应该定期补充水。
蝴蝶鱼可以和其他鱼种混养,但它们对同品种的其他鱼只态度有极大地不同。如果饲养同种蝴蝶鱼一只以上时,绝对不要只饲养两只,因为这很可能会使得一只变得非常具有支配性,而另一只则变得非常驯服。如果饲养4至6只,那非常有可能发展出社会阶层来,而没有一只敢逾矩。不同品种的蝴蝶鱼混养在一起时所产生的冲突会少得多,而对非蝴蝶鱼的鱼只总是很平和的。然而,不要将蝴蝶鱼和激进或贪食者混养在一起,也就是说,不要将蝴蝶鱼和板机豚科、大的神仙鱼及隆头科的鱼饲养在一起。较适宜的混养同伴是:弹涂鱼、倒吊鱼、虾虎鱼、鲔科的鱼、及紫色鱼等。
饲养蝴蝶鱼的另一个困难点是:它们比其他鱼种容易得病,特别容易得白点病及丝绒病,虽然它们对硫酸铜的治疗方式反映良好,但首要之务还是要保持水质的稳定:受到紧迫的蝴蝶鱼会感染白点病,几乎会使眼睛张不开。遇到这情况的处理方式是使用紫外线杀菌灯来帮助控制自由游动的细菌和原生动物。
热带鱼饮食知识
有人认为蝴蝶鱼多是只吃珊瑚的,饲养起来极其困难,即使养活也不能在人工条件下生活很久,这一点有些偏颇,的确有一些蝴蝶鱼在野生条件下主要靠吃食珊瑚虫生活,但其大多数是肉食的,鱼肉、虾肉、贝肉、各种小型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它们都吃,有一些品种甚至可以接受人工饲料。在自然界中,蝴蝶鱼扮演着珊瑚礁清洁工的角色,一般喜欢吃死去的珊瑚虫、海洋蠕虫、大鱼身上的寄生虫甚至是死鱼。
热带鱼繁殖知识
受生活方式的制约,蝴蝶鱼一般体长较小。以现有蝴蝶鱼雌雄成对地共栖息于同一宿主体内的现象,配偶双双同居一寓,利于繁殖后代。
蝴蝶鱼产浮性卵,长圆形,有油球。蝴蝶鱼产卵于沿岸浅水水底,早期以育需经两个阶段,羽状幼体阶段,即浮游生活阶段;纤长幼体阶段,营底栖生活阶段。羽状幼体形态特殊,在背鳍前方有一丝状或羽状附属物是其主要特征,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这一阶段,在鱼类中,蝴蝶鱼是唯一的例子。
热带鱼相关疾病
热带鱼疾病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生物性疾病。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传染病,其特点大多是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不易防治;由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特点是发病和传播慢,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防治较容易。另一类是非生物性疾病。其致病原因是水质理化性质的改变引起饲水变质,诱发鱼体生理机能失调,使鱼体出现不适,出现代谢紊乱而发病。